《現代化的中國選擇》:李君如著;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。
追求工業化和現代化,是世界各國不可剝奪的平等權利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,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,中國找到了自己的根和魂,有了選擇的自主性,通過百年不懈奮斗,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,為全球南方獨立自主地選擇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樹立了榜樣。
李君如教授所著《現代化的中國選擇》以“選擇”為邏輯原點,構建歷史、理論、實踐三重分析框架,解碼中國式現代化,抒寫和傳遞這一歷史畫卷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哲理。
作者從大歷史觀出發,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:鴉片戰爭后“師夷長技以制夷”的被動現代化,20世紀上半葉思想界有關“西化”與“中國本位”的激烈論戰,新中國成立后“四個現代化”目標的逐步確立。這種歷史分期凸顯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“時空壓縮”特征——西方國家用300年完成了工業化進程,中國需在更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雙重變革。
在理論建構層面,作者創造性地提出雙重屬性分析框架。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,如工業化、城市化、信息化等“規定動作”,又具有基于國情的“自選動作”——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。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辯證思維,既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陷阱,又超越了文明沖突論的二元對立。
在實踐維度,作者系統梳理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“三次飛躍”:從新中國成立初期“一化三改”奠定工業基礎,到改革開放后“三步走”戰略實現總體小康,再到新時代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邁向全面現代化。這種歷史性跨越背后,是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改革智慧與“加強頂層設計”的戰略定力的有機結合。守正創新的實踐品格,使中國式現代化既保持連續性、穩定性,又充滿生機活力。
作者的獨到之處,不僅在學術創新,更著眼文明自覺。當現代化與古老的中華文明碰撞交織,現代化的中國選擇便不再是簡單的制度移植,而是基于文明基因的現代化再造。既傳承“修齊治平”的家國情懷,又吸收“自由平等”的現代價值,既堅守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態智慧,又踐行“創新驅動”的發展理念,由此升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。它證明:現代化不是“西方化”的代名詞,每個文明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現代化路徑。
(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)
